1. 進貨檢驗定義:是指企業購進的原材料、外購配套件和外協件入廠時的檢驗,這是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和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;
2. 檢驗目的:對公司采購的物質質量把關,確保未經檢驗或驗證合格的原材料、外協件及供方提供的物品不投入使用或加工,防止不合格物料進入生產流程,保證過程產品符合規定要求;
3. 檢驗頻次:全檢,或批量太大的按照GB/T 2828抽樣檢驗;
4. 檢驗時機:入庫前;
5. 檢驗項目:原則上不能低于認證實施規則規定的要求;
6. 檢驗方法:工程部編制例行檢驗的作業指導書,明確例行檢驗的檢驗項目、檢驗方法、檢驗儀器、判定依據等內容。允許用經驗證后確定的等效、快速的方法進行;
7. 檢驗設備:用于檢驗和試驗的設備應定期校準和檢查,并與所要求的檢驗、試驗能力一致。檢驗和試驗的儀器設備應有操作規程;
8. 檢驗記錄:由線上IQC執行檢驗、填寫、整理和歸檔。
為了確保外購物料的質量,入廠時的驗收檢驗應配備專門的質檢人員,按照規定的檢驗內容、檢驗方法及檢驗數量進行嚴格認真的檢驗。從原則上說,供應廠所供應的物料應該是“件件合格、臺臺合格、批批合格”。如果不能使用全檢,而只能使用抽樣檢驗時,也必須預先規定有科學可靠的抽檢方案和驗收制度。
進貨檢驗包括首件(批)樣品檢驗和成批進貨檢驗兩種。
1. 首件(批)樣品檢驗:
首件(批)樣品檢驗的目的,主要是為對供應單位所提供的產品質量水平進行評價,并建立具體的衡量標準。所以首件(批)檢驗的樣品,必須對今后的產品有代表性,以便作為以后進貨的比較基準。通常在以下3種情況下應對供貨單位進行首件(批)檢驗:a.首次交貨;.設計或產品結構有重大變化;c.工藝方法有重大變化,如采用了新工藝或特殊工藝方法,也可能是停產很長時間后重新恢復生產。
2. 成批進貨檢驗:
成批進貨檢驗,可按不同情況進行A,B,C分類,A類是關鍵的,必檢;B類是重要的,可以全檢或抽檢;C類是一般的,可以實行抽檢或免檢。這樣,既要保證質量,又可減少檢驗工作量。成批進貨檢驗既可在供貨單位進行,也可在購貨單位進行,但為保證檢驗的工作質量,防止漏檢和錯檢,一般應制定“入庫檢驗指導書”或“入庫檢驗細則”,其形式和內容可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或規定。進貨物料經檢驗合格后,檢驗人員應做好檢驗記錄并在入庫單上簽字或蓋章,及時通知庫房收貨,做好保管工作。對于原材料、輔材料的入廠檢驗,往往要進行理化檢驗,如分析化學成分、機械性能試驗等工作,驗收時要著重材質、規格、爐批號等是否符合規定。
每個原材料、每批次進貨都要有進貨檢驗記錄,所以進貨檢驗記錄多而且復雜,沒有專業人員做資料是很難完善的,用軟件做就簡單了。只要下了采購訂單,確認到貨后,會自動生成對應的資料。
第一步 自動顯示所有采購的材料
第二步 點三次 完成進貨檢驗